从互联网在中国商用开始,中国科技互联网创业者大多被硅谷印上山寨抄袭的烙印。在很多硅谷科技公司看来,中国的科技创新不过是复制硅谷模式,依靠中国的环境才得以成功。
但正如创新工场 CEO 李开复所说:硅谷中心论要结束了。过去 10 年,中国互联网在快速成长中也诞生了不少原创商业模式,有些走在了硅谷乃至全球科技发展的前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早在 600 多年的北宋就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率先使用纸币取代沉重的铜钱白银,第一次在支付领域领先全球。
到了 21 世纪,随着智能手机、4G 网络和 WiFi 的普及,中国再次掀起了「支付革命」,这次的主角是移动支付,它从微信开始。
在微信出现前的三年(2008-2010)间,中国的「第三方支付」交易额已经连续 3 年增长率超过 100%,但彼时的第三方支付还主要是以 PC 端为依托。
早在 2012 年 ,马化腾就意识到「二维码是连接线上和线下的钥匙」。在 2014 年春节过去不久,微信支付向商户全面开放;8 月,推出智慧生活全行业解决方案;9 月,微信支付面向服务商全面开放,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为商家和开发商等各方助力……
不过中国在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方面的发展,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并没有太多领先优势。那究竟是什么让中国在全球移动支付领域取得领先呢?
一方面是美国根深蒂固的信用卡体系,让信用卡成为美国民众主流的支付方式,抑制了移动支付的发展,2015 年美国移动支付的交易额仅占传统零售消费的 0.2%,到了 2016 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已经接近于美国的 50 倍。
中国消费者则没有形成信用卡消费的习惯,当然更容易接受移动支付,不过这还不足颠覆旧有的支付方式。
《南方周末》曾分析,移动支付有两个必要条件——标准的信息终端和输入输出设备。除了支付要便捷,还要求输出设备要足够便携,而手机是最适合不过的设备了。
当时第三方机构要进军移动支付领域,一般是通过身份绑定与 App 开发,但微信支付的出现改变了第三方支付的格局,微信支付这个入口也为移动支付的繁荣埋下草蛇灰线。
微信红包的社交属性给微信支付带来了第一次爆发式增长,到了去年除夕一天的微信红包收发量就达到 142 亿次。如今微信红包也不再是春节独有的亮点,每逢节日发微信红包已经逐渐成为用户习惯和文化现象。
微信红包火了,但这些钱还是在微信平台上流转,只有拓展线下场景才能让移动支付普及。而真正让移动支付全面覆盖线下消费场景,推动我们迈向数字化交易生活的,是那个小小的二维码。
扫码支付逐渐成为下至路边摊贩上至星级酒店最常见的支付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微信支付让水果摊小餐馆这些不具开发能力的小微商户也能体验收款通知、简易对账等服务,享受移动支付的红利,帮助商家更好地经营店铺。
正是这些随街可见的二维码,让我们逐渐可以抛弃钱包,从吃饭、购物、看电影、菜市场买菜到搭公交地铁,你能想到的消费场景,基本都可以用微信支付解决。
微信支付仅用了 3 年,市场份额就到达到了 40 %,与支付宝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双巨头」。
此外微信的社交属性也一直推动微信支付的发展,目前微信月活已经超过 10 亿,成为和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在国内已经有 8 亿微信用户开通了微信支付功能。
移动支付改变的不只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也逐渐改变了国内乃至全球各行业的商业形态。
中国电商销售额去年超过了一万亿,占全球总交易额的 40% 以上,所有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商家都必须主动适应中国移动支付的环境。
通过扫码购、社交支付、无感支付、生活缴费、自助点餐、小程序乘车码、小微收款、自助购等能力,移动支付正在对传统零售业、餐饮行业、出行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等不同行业进行智慧化改造。
我们的生活也开始从交易数字化迈向全方位体验升级的智慧生活。
相关阅读:聚合支付来袭 移动支付成商业风口